其他

周恩来和邓小平为何一生都不回故乡?

2017-06-06 全球读史精英

君王唱赞歌,只为苍生说人话。由于“你懂的”原因,很多好文不能发在公号上,长按下方小编照片三秒,识别添加小编为私人好友,小编将为您提供有价值、有意义的延伸阅读。

  周恩来未回淮安之谜

  真正改变周恩来命运的是1910年。是年4月,汪精卫等人刺杀载沣未遂被捕,轰动全国。周在这一年的春天,被四伯周贻赓接到东北。这次离开淮安,周终其一生,再也没有回过淮安。

  1946年,周曾有机会回淮安家乡。当时中共代表团从重庆迁到南京,南京到淮安只有300里。1950年1月,周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一个会议上说:“那时我就很想从南京回到淮安看看,因为淮安还有我两个母亲的坟。”

  据周的贴身警卫韩福裕于1991年10月讲述,当时周主要考虑三点,一是担心亲属被国民党迫害,二是怕给地方土改带来困难,加上时局不稳,未能成行,“没有到我母亲的坟前尽我做儿子的一份孝道”。韩称,周曾表示,现在全国解放了,“淮安我是一定要回去看看的!”

  于1949年后成为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,却也一直未回淮安。1958年曾盛传周要回淮安看看,于是当地官方拓宽了南门大街,又将周记忆中的镇淮楼改造成独栋的楼宇,所以1959年周在飞机上俯瞰淮安时,感觉“南门大街好像变宽了”。

  1960年,在北京接见家乡干部时,周称:“我很想回去看看,从12岁离开淮安,到今年整整50年了。”1961年9月,周恩来在庐山开会,去看望住在附近的表妹万贞时,万的嗣子钟则朱曾问“七舅”(指周)为什么不回去。周摇摇头说:“现在不能回去。一回去就找麻烦,亲戚们全找来了。我满足不了他们。我要等到大家的生活都提高了,我再回去。”

  周不只自己不回家,还阻止弟弟周恩寿回去。周是怕给组织上添麻烦,而且周家在地方也是大户人家,“衣锦还乡”,影响不好。周恩寿夫妻死后才得以“回家”,把骨灰葬到了淮安。

  邓小平15岁离乡后终身不回老家,始终都是一个谜

  上世纪80代末,自贡灯展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。邓小平在船上观看,在一旁采访的四川电视台记者郑兴光也是广安人,他问小平,这么多年过去了,就没想过回乡看看吗?小平摇着头说:我怕。

  他怕的是什么?这个问题在毛毛(邓榕)所著的《我的父亲邓小平》一书中有所交代:“我们姊妹几个都很想回家乡看看,跟他要求过好多次,可他就是不让,他自己不回也就罢了,也不让我们回去。后来父亲告诉我,我们一回去,就会兴师动众,骚扰地方。”邓小平的大女儿邓林也说:“我父亲说回去这个找你办事,那个也要找你办事,太麻烦。”

  邓小平不愿回家符合他一贯低调的行事风格,即便是对其祖上三代人居住过的“邓家老院子”,他也坚决不让进行任何维修。

  1951年,土地改革运动在四川陆续展开,当时邓小平的家人已悉数离开广安。按照邓小平本人的意见,当地政府将他的故居分给了11户人家居住。

  “文革”结束,邓小平恢复领导职务以后,到其故居来参观的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,而当时房屋因年久失修已经破烂不堪,让游客印象“深刻”。

  故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,修缮已势在必行。1980年春,广安县委决定对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宅,进行第一次维修。可这一举动居然惊动了小平本人。

  作为此次修缮负责人的邓欲治回忆,那次只是添了点瓦,补了补墙壁,在门口栽了些树,还修了条便道,总共花了一万多块,都是县财政上出的。因为那11户人家仍旧在里面居住,所以修缮之后的故居情形并没有好多少。但是,邓办(邓小平办公室)先是通过四川省委过问此事。打那以后,广安县委再也没敢对故居进行过维修。

  直到1986年春天,邓小平在成都第二次接见广安县委书记时,事情才有了一点转机。

  王仁全回忆说,在下午的座谈会上,罗国兴向卓琳请示:故居太烂了,要不要维修一下?卓琳思考了一会儿说:“你们要把钱用在人民的事业上,故居保留下来就行了。”回来后,县委召集所有部门的领导开会反复琢磨卓琳同志这句话,到底修还是不修?卓琳并没有明确表态,但她也没说不修。讨论的结果是,还是要继续修,要不然故居就会烂掉。

  1987年,身为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蔡世武组织进行了第二次维修。这一次,无论是成本还是效果,比第一次都有很大提高和突破。

  如今,小平故居不仅修缮一新,周围还建成了故居陈列室、铜像广场等设施,整体上形成了一个830亩的纪念园。故居对面,过去那种老式木板房已经被一栋栋别墅所取代,其中一栋就是邓小平的表弟淡文全的家。

  淡文全的父亲淡以兴是邓小平的幺舅,只比他大一岁。邓小平对淡家一直以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,淡文全都记得很清楚。

  50年代初,小平在重庆工作的时候,就把幺舅接了过去住,后因生活不习惯又回到农村。老人回家后,由于体弱多病,生活困难,邓小平每月都给他们寄钱,从5元到15元不等。

  文革期间,由于是小平的亲人,淡以兴也受到了牵连,说起当时父亲被北师大学生批斗的场景,淡文全犹历历在目。从此,彼此的联络也一度中断了好几年。

  1968年,淡以兴试着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,询问邓小平的下落。几个星期后,淡以兴竟意外地收到了卓琳的回信,信封下方的落款是江西省委秘书处。

  卓琳在信中说,他们在江西生活得很好,知道幺舅因为小平受了不少苦。最后,卓琳还附上40元,作为生活费。为了不给广安县领导添麻烦,1978年,当邓欲治在成都跟小平告别的时候,卓琳同志还特别嘱咐他说,让县里不要特别优待幺舅,“我们寄钱给他,每月10元,够他花的。”


  1985年,淡文全的3个孩子都刚刚初中毕业,一时因工作难找而赋闲在家,淡以兴写信给邓小平,想请他帮忙解决一下。邓小平在回信中委婉地说,在可能的情况下,我们会考虑的。后来,这事也就没了下文。现在,这3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,其中两个在成都打工,另一个帮忙打理家里的饭店生意。说到这儿,淡文全淡然一笑,他后来也知道,小平也有很多为难之处。

  无论是自己的亲人,还是家乡的父老,邓小平对他们都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愫。每个人都有着浓浓的乡情,而从15岁离开广安开始,直到1997年驾鹤西去,78年间,他的脚就再没有踏上过故乡的土地,令人唏嘘感叹。

  广安人都说小平不但没回去看过一趟,更没有给他们提供什么特别的政策。改革开放之初,当沿海城市一个个崛起的时候,广安还在贫困线上挣扎。因为伟人邓小平不仅属于广安,还属于整个中国。

如果你看不清当下,就读读历史,因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。如果你看不懂历史,请看看当下,因为历史正在重演。这里是政经文史爱好者的天堂,请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,小伙伴儿们都等着你呢!我知道,您一定会来!

 望闻天下军事


 简介:一般人接触不到的黑幕


▲长按二维码“识别”关注

 历史大揭秘



 简介:鲜为人知的史料,你懂的


▲长按二维码“识别”关注


全球读史精英
 

 简介:这里一定有你想看的军事秘闻


▲长按二维码“识别”关注


顶尖爆闻
 

 简介:这里一定有你想看的军事历史


▲长按二维码“识别”关注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